空間混亂感從哪來?
空間會看起來亂的原因有很多,但因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,很難一概而論。不過從整理實務來看,大多可以歸納出兩個常見的原因:
這裡說的「空間」,不是客廳、廚房這樣的大範圍,而是每一個會放東西的位置,例如一張桌面、一層抽屜,將這些都視為獨立的空間單位。
原因一、無法明確定義該空間的用途。
例如客廳茶几的用途是配合客廳的主要活動(如看電視、聊天等),但如果上面放了開過的零食、電池、防曬乳等物品,除了看電視時正在吃的零食符合用途,還混合了存放備品、準備外出的用途。當用途變得模糊,空間看起來就容易混亂。
原因二、物品類別無法一目瞭然。
如果化妝桌上堆滿了化妝保養品,雖然不整齊,但因為可以一眼看出都是美妝類,認為「東西好多」的感覺會大於「東西好亂」。
反之,若化妝桌上有照片、髮飾、吊飾、杯子、剪刀、文件等等,不能一眼判斷有多少類物品,就容易覺得凌亂。
因此如果想調整收納卻不知從何著手,不妨從確認是否符合以下兩個原則開始,讓整理有個方向喔:
(這裡分享的是大方向的原則,依據每個人的狀況,實際應用仍有不同變化)
一、要能定義出空間的用途。
二、物品類別能一目瞭然。
例如有位客戶的玄關鞋櫃是一座矮櫃,他想在檯面上擺安全帽和正在使用的包包,但不確定會不會看起來很亂,這時就可以用剛剛的兩個原則來檢視:
一、用途都是外出就要使用的用品。
二、只有兩樣物品,類別很容易判斷。
因此並不會讓空間顯得雜亂。
如果未來想放更多東西,也可以繼續依此確認是否合適,例如:
一、用途是放置外出就要使用的物品。
今天要寄出的包裹→可以放,因為今天外出就一定要帶。
昨天搭配過、今天已被替換的包包→不能放,因為不再是外出就要使用的物品。
二、物品類別能一目瞭然。
若想增加放回家就要先用的酒精和乾洗手、一回來就想順手集中的零錢等等,因為也和外出相關,所以只要檯面空間足夠妥善分類物品即可。反之如果空間不足或未妥善分類,讓零錢散落檯面各處、安全帽壓在收回來的帳單傳單上,分類無法一目瞭然,就會顯得雜亂。
用這兩個原則來檢視與調整空間定位,會是收納很好的起點。如果你正想開始整理,不妨就從這裡試試看吧!